滇池之旅第四站| 湿地,家园
2024-01-03

“2023滇池风土艺术季”即将与公众见面!这次艺术季分为乡村艺术节、花园艺术节、湿地艺术节三大板块。未来几个月间,上百组精彩作品将在田间、水边、码头上、传统民居的院落里、湿地公园的树林中、历史园林的草地广场上“茁壮生长”。

 

我们将通过四期“滇池之旅”,为你介绍此次艺术季位于滇池周边的五大核心场地,包括海晏村、卧龙古渔村、大观公园、捞渔河湿地、宝丰湿地。

 

在之前的三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了乡村艺术节的主展区——海晏村(点击此处回顾),花园艺术节主展区——卧龙古渔村(点击此处回顾),花园艺术节分展区——大观公园(点击此处回顾)。第四期的“滇池之旅”,我们将来到滇池湖畔两座重要的湿地、湿地艺术节的主展区与分展区——捞渔河湿地与宝丰湿地。

 

这两座湿地,是无数珍稀动植物生存的家园,也是保护修复滇池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

 

在了解捞渔河湿地与宝丰湿地前,让我们先走进地球的肺、人类的家园——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是水陆两者的桥梁和临界。

 

而湿地对于此次艺术季的所在的昆明,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调节城市气候、净化城市空气的天然空调净化器,又能吸附降解入滇污水有毒有害物质,还能为市民提供休息娱乐好去处。

 

在昆明,十余座重要的湿地星星点点地分布在“母亲湖”——滇池周边。

 

滇池位于云贵高原中部,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的半封闭宽浅型湖泊,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首,有“高原明珠”之称,以其湖光山色、宜人气候和人文底蕴享誉全球。

 

古代的滇池曾是一个范围很广、湖水很深的大湖,三百万年前的古滇池水面为1260平方千米,相当于现在滇池面积的4倍,蓄水846亿立方米,水位比现在高出100米左右。近千年来,由于人类不断扩大滇池出水口,经涸湖、围湖,滇池水域已大为退缩,湖面减少,湖水变浅。尤其是近20年来,滇池周边的过度开发,不但造成了滇池水质的严重污染,也造成了环滇池湿地的破坏。

 

“九五”以来,国家将滇池列为 “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在滇池流域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调水及节水、人湖河道整治、衣业衣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为主线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建成滇池环湖生态湿地 5.4万亩,历史上首次实现“湖进人退”,滇池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滇池湖体局部水域、主要人湖河道的水体景观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已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其中,多年未见的珍稀濒危鸟类彩鹮也重现滇池。

 

在滇池东岸,坐落着“滇海之肺”—— 捞渔河湿地公园,这里占地约800亩,相当于83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大,湿地率达75%。公园的名称来源于公园上游的捞渔河,捞渔河是滇池35条入湖河道之ー,与滇池相连。

 

捞渔河在清光绪年间称三板桥河,后因每年雨季洪水期鱼虾甚多,适宜捕捞,所以后来改称为捞渔河,如今这名称在网上也被误传为“捞鱼河”。上世纪80年代,昆明围湖造田,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入滇池,使之一度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成了昆明人心头深深的痛。终于,经过30年力挽狂澜的整治,诗人笔下那“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景致终于又回来了。

 

不论是哪个季节进入公园,都能观赏到鲜花展:郁金香、大丽花、油菜花、格桑花、唐菖蒲花、百合花、油菜花……除了鲜花,这里80%的面积都被生态植被覆盖,其中包括中国独有的树种活化石一—中山杉,共有3.2万株。沿着将近4公里栈道穿行,处处都是绿意盎然,可以吹吹风、踩踩沙石路。这里远离城市喧闹,环境优美宁静,可远眺西山睡美人,近闻滇池闻涛声。

 

除了植物,捞渔河湿地也是动物的天堂。黑水鸡、钳嘴鹳、白鹭常年栖息在此,每年新孵化的野鸭、翠鸟等水鸟数量约2000只。现在这个季节,湿地内流水潺潺,水中鱼虾成群。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回到昆明过冬,在捞渔河上盘旋。

 

正如滇池周边的其他湿地一样,捞渔河湿地对滇池有着保护与修复的作用。它有超过80%的生态植被覆盖,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每一次呼吸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它也是捞渔河入湖水污染控制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园内中山杉的根系可吸收水体内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质作用;湿地公园沿滇池一级保护区边界建设的慢行系统,使滇池保护区的范围更加清晰。

 

而在滇池北岸,有着一座或许并不为众人所知的湿地——宝丰湿地。这座关闭许久的湿地,终于在2022年底重新开放。格桑花繁盛、莲花盛开、芦苇荡摇曳,还有杉树与无数草坪……是休闲度假、散步闲逛的绝佳疗愈圣地。

 

宝丰湿地占地1633.8亩,分为东岸与西岸。东岸主要以林带为主,由林杉水岸、观浪厅、观景平台、竹林幽径景观节点构成。西岸300亩恢复为湖滨生态湿地,100亩建设为湖滨林带,主要以恢复自然生态为主。

 

宝丰湿地被丰茂的植被和花卉覆盖,共有12种植物群落河101种植物种类。沿着湿地内的小道走,景色优美,树木翠绿,花草长势喜人。来到生物多样性重点展示区,可以看到原生板栗、滇青冈、云南含笑、大果枣、冬樱花等植物。

  

塘体中的荷花、田埂中的乡土树种云南柳、农田中的水稻,复育农田、鱼塘、湿地环境,从而提升了湿地水循环及生态功能,营造出以滇池景观为文化背景的世界稀有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资源和湖滨生态系统。

 

鱼类与鸟类也在宝丰湿地安家。沉水廊道,像一个超大的鱼缸,透过厚厚的玻璃,可以看到滇池金线鲃、中华倒刺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云南特有的珍稀鱼类在身旁尽情畅游。仿佛直接潜入水底,与鱼类嬉戏。

 

隐蔽式观鸟廊,采用木质结构,只留一个视线口,最大限度减少对鸟类的影响。同时在廊道两侧种植有乔木,让廊道与乔木融在一起,起到隐蔽廊道的效果。这里能够听到白鹭啼鸣、看到海鸥翔空,飞鸟、湿地与远处的滇池,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恬静的生态画卷。

 

此次艺术季的湿地艺术节将在主展区捞渔河湿地与分展区宝丰湿地展开。

 

“以园养园”的捞渔河湿地公园, 频频出圈, 成为昆明市民周末休闲游的新去处。但水杉群、鸟类和鱼类, 才是捞渔河湿地的主人翁。策展团队联合艺术家、建筑师,在不破坏原生物种的前提下,活化利用湿地环境的生态优势,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焕发捞渔河的艺术新生,带来25件艺术作品和6件建筑临展作品。

 

宝丰湿地生态演变记录了漠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历程。12件艺术作品和1件建筑临展作品将透过装置、想象、民俗、风土等形式,立体地展现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的思索进程。艺术季希望以“拂尘”的方式轻轻擦拭,用艺术的介入,将作品轻轻安放于湿地中,让他们与自然植被保持相同的生长节奏,借由自然之手写就一本人文著作。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