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滇池风土艺术季”将于11月正式与公众见面!这次艺术季分为乡村艺术节、花园艺术节、湿地艺术节三大板块。未来几个月间,上百组精彩作品将在田间、水边、码头上、传统居民的院落里、湿地公园的树林中、历史园林的草地广场上“茁壮生长”。
我们将通过四期“滇池之旅”,为你介绍此次艺术季位于滇池周边的五大核心场地,包括海晏村、卧龙古渔村、捞渔河湿地、宝丰湿地、大观楼公园。
首期“滇池之旅”,让我们来到此次艺术季最具特色的古村落、乡村艺术节的主展区——海晏村。
坐落于滇池与绿意盎然山林旁的海晏村,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篇文章将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视角,向你介绍它一度繁荣的过去、就地取材的建筑样式、自然质朴却又多样的民俗与丰富的饮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贯穿整个海晏村、历经三百多年岁月打磨的青石板路前行,寻找隐藏于这座村落的宝藏吧!
海晏村是滇池东南岸的一个古老渔村,也曾今是滇池流域唯一保留着周期性渔业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原生村落。村落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而有史记载的海晏村则超过600多年。如今,若你近距离观察村中的田野,便会发现泥土中布满了螺蛳壳,这些便是千年前人类留下的足迹。
人类最早的文明,都是因水孕育的,海晏村也同样如此。在村落形成之前,这里曾被滇池淹没,一眼望去尽是茫茫湖水。早在数百年前,海晏村的人们就开始以捕鱼为生。交通不便时,村民间互相以货换货,用捕捞上的鱼换米面、鸡蛋等。
元朝中期,昆明便继大理国之后发展成为了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社会的繁荣促进了滇池水运交通的发展,不仅各类商船和货船的数量增加,滇池沿岸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驿站和码头。海晏村便是其中最为热闹繁忙的码头之一。
到了清代,官府更是在滇池的湖面上规划出了商船航运的固定线路,以便对众多的船舶进行交通管理。海晏村作为滇池航线上的重要节点迎来了新一轮的繁华,盐商和马帮也正是在此期间大规模兴起的。
抗战时期,昆明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大后方,而当昆明遭到日军袭击时,海晏村所在的呈贡地区又成为了昆明的大后方。旧址位于市区的“昆华女中”在战火中将校址迁到了海晏村内,为海晏村村民的知识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由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合并的国立艺专几经辗转至海晏村附近的安江村,艺专的师生会常常来到海晏村走在青石板路上,至码头坐船去昆明公事。师生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书画“近代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寿,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林风眠、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赵无极、国立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等。师生们在等船期间,常常就会在村中号召民众团结一心,抗日救亡。
如今的海晏村,作为滇池东岸唯一一个紧邻滇池且较完整地保留了云南民居特色风貌及滇池渔业文化特点的传统村落,于2016年被评为“昆明市历史文化名村”。络绎不绝的游客们来到这里,一方面体会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一方面想要置身旧码头,体会绝美的日落风景。
旧时海晏村的平面布局很像一条畅游在滇池湖畔的龙鱼。近两公里长的青石老街南北贯穿,犹如鱼骨中的脊梁,撑起了整个村庄。而那一幢幢古朴的老宅比邻而居,又仿佛鳞片一般紧密有序的排列着,从而布满了整条街区。
海晏村的房屋非常古朴,保留了清代以来云南民居的特色。老旧的土坯房、砖房、抬梁式木构架、传统祭祀性建筑、门楼类建筑和老昆明典型的一颗印建筑,均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村中最常见的传统建筑形态为“一颗印”。它们是由木头和土坯砖砌筑而成的老院子,从平面格局上来看显得非常规整,很像是一枚枚方形的印章,因此这类建筑被形象地称为“一颗印”。
一个完整的“一颗印”院落一般包含着正房、耳房、厢房和倒座等几幢建筑。民间在描述“一颗印”院落的房间数量和建筑尺度时常会用“三间四耳倒八尺”来形容,这也正好符合了“一颗印”院落的建筑格局。“一颗印”大多是方形的,这反应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对于“规矩”和“方正”的崇尚,也体现出了稳重与和谐的哲学思想。
萧氏宅院是海晏民居中的集大成者,2011年11月被列为呈贡区文物保护单位,是村中一座文物保护建筑。“萧氏家族”曾经是滇池流域赫赫有名的盐商世家,而这幢建于清代中期的老房子便是他们的故居。
萧氏宅院是一座由四个不同“一颗印”院落组成的传统民居建筑。宅院坐东向西,平面整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和经典民居“七十二道门”有所不同的是,萧氏宅院并没有按照“三进院”的标准来进行修建,也没有刻意去强调那种“庭院深深”的等级观念。萧氏宅院更像是由两个院落组合而成的,其空间布局非常灵活。南组的两院为典型的 “三间四耳倒八尺”“一颗印串联相对组成,北组的两院为相反的“半颗印”串联而成。房屋单休建筑式样皆为重檐二层楼房,耳房设厦柜垂柱。各幢正房的檐板、抱头梁、穿插材及窗根隔扇门大多有精致的雕刻。该建筑布局巧妙得当,建筑规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村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纵横交错、犹如迷宫般的“七十二道门”。整幢建筑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三进院”,共设有主门一道,中门六道,巷门三道,后门四道,其余大小房门共计五十八道,“七十二道门”因此得名。鼎盛时期的大院占地约有2400平方米,数十间房屋高低错落的兴建,上百号萧氏族人在这个大院里和谐共生。
关于七十二道门,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乱世动荡时,村内土匪猖獗,无恶不作。村民聚集在萧家七十二道门商量对策。他们决定院内各家各户“以家为阵”,放土匪进到家里,让他们分散开来,钻进各处寻找财物。土匪如入迷宫,陷在阵里,各家各户在家里分别消灭他们。最后所有土匪都被消灭,码头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之后,码头旁的山崖上盖了座庙,就叫做石龙寺。大家都说,原来那土匪石龙的真身是条石头龙,现在被镇压在下面,这下再也不能兴风作浪害人了。
抗日名将萧大中的家同样位于海晏村。1946年,将军英雄归乡,荣归故里,在家乡海晏村建造了这所故居。
“萧大中故居”占地约有450平方米,其堂屋中正,左右厢房对称,上下共两层。主体构造保留滇中传统民居特征。入户的石拱门,以及二楼的跑马廊和局部墙面上的装饰浮雕源于欧式建筑,在当时耳目一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萧大中故居”的入户大门。传统院落的标准格局中,入户大门本该开在正房对面,但“萧大中故居”的正面紧挨着隔壁建筑外墙,没有空间,入户大门只能开在侧面。大门外又正好是一条下坡路,倘若一开门就往下走,寓意不好。为了步步高升,扭亏为盈,最终在入口的朝向上做了一些反转与偏斜,最终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场景——歪门邪道。
除以上两个建筑外,村内的挂牌历史建筑还有关圣宫、吕祖阁、老客事房、西寨门、488民居和615民居。
遥想海晏村的过去,一定洋溢着市井的生活气息:乡绅们的大院豪华而宽敞,客来人往;村里的长辈们号召大伙儿齐心协力修建起庙宇和祠堂;滇池对岸的大帆船运来了粮食和货匹,盐商的马帮穿行在这幽幽的青石古道上;街头手工艺人捏泥人、编彩扎、刻甲马,泡梨的、唱戏的、磨豆腐的、晒鱼的,百态丛生。
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也滋养出海晏村丰富的民俗文化。崴花灯是海晏村里的老一辈们特别喜爱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也是呈贡县地方性戏曲的一种典型代表。
“崴”是云南本地的方言,有“摇摆”和“晃动” 的意味。崴花灯有好几种玩法,既可以很多人一起来跳,也可以三三两两的自娱自乐。很多人集体参与的花灯叫做“团场”,颇有广场性表演的阵势,其特点在于表演时队形的变化非常丰富,并且也会运用一些歌舞道具来活跃气氛。此外,还有一种花灯是以人物和剧情的表演来予以呈现的,颇有戏曲和话剧的韵味。
海晏村的村民尤其热爱集体活动,一种用作集体宴会场所的“客事房”应运而生。在举行宴会之前,乡厨们会根据宴席的规模提前购置好食材。开席的时候,上百桌的村宴可以一直从客事房的内院里延伸到户外的空地上,若是遇到一些百年大庆的喜事,村里边还会特意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为这盛大的宴会助兴。
在信仰上,海晏村的村民认为关公代表着 “忠义”和“公正”,于是供奉关公便成为了一种广为流传的宗教习俗,无论是开业、乔迁,或是出行、谋事,都坚信祭拜关公能够保佑自己心想事成。海晏村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关圣宫,这是一个东西朝向的四合院,由石头、木头和土坯搭建而成。
由于年代久远,经历了火灾、拆迁等变故以及多次修缮,如今的关圣宫早已面目全非,由一个曾经香火兴旺的庙宇逐渐衰落成为了一处遗迹,仅剩下曾经的建筑格局和一些残垣断壁依然静静的躺在那里,为后人们讲述着海晏村当年的记忆。
海晏村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沃土地馈赠的物产以及滇池给予的鱼虾,加上村民巧手的烹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作为曾经繁荣的码头,海晏村更是将滇池周边的特色餐饮文化融会贯通,成为滇菜美食的汇聚之地。
鱼是海晏村必不可少的饮食文化标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做法便是老酱煮鱼。烹饪老酱煮鱼最好的食材是滇池里边的野生大鲤鱼。佐料“汤池老酱”是这味道的灵魂所在。汤池老酱是以豆类、香料和辣椒为主要原料,经过研磨、搅拌、陈酿与发酵,最终加工而成的一种糊状调味品,其浓郁的香味沁人心脾,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的食欲。
在滇池中,除了鱼之外,还有一种美味的水草——海菜。它的生长对于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云南民间又被老百姓们称之为“富贵菜”。真正将海菜的滋味发挥到极致的,是一种名为海菜鲊的腌菜。采摘夏日的海菜晾晒、腌制,随后将炒香的米粉混合着辣椒或豆瓣酱一起搅拌,制作成鲊料,再将这种鲊料与事先腌制好的海菜混合在一起,并放入密闭的陶罐中发酵与储藏。过上一段时间,当人们再次打开封存的陶罐时,一股浓香扑面而来,海菜鲊也就此 成为人们餐桌上最能开胃的下饭菜。
随着古代贸易往来,云南特色美食豌豆粉也在海晏村传承下来。海晏村的凉粉以豌豆作为原料,清香而甘甜。经过浸泡、磨浆、沉淀、熬制与冷却等步骤,豌豆凉粉就像是一块晶莹的果冻,温润如玉,半隐半透。海晏村的居民们会用长刀将豌豆凉粉切割成细条,再拌以酸醋、辣椒、葱蒜、香菜和油盐等佐料一起食用,其酸爽的口感无比美妙。
明清以来,达官贵客就喜爱在海晏村观海设宴。宴席上最为流行的菜品便是“土八碗”,通常指的是八个菜:炸藕盒、炸酥肉、炸黄条,蒸粉蒸肉、蒸千张肉、蒸豆豉鱼、此外再加上清炖全鸡和大苦菜汤,各种食材荤素搭配,如此一来便凑成了一桌热闹的乡间盛宴。
海晏村是此次艺术季乡村艺术节的主场所,也将展示花园艺术节与建筑修复的部分作品。30位艺术家与9位建筑师目前已早早到达海晏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风俗、与村民聊天讨论,以此激发创作灵感。
他们将通过作品讲述滇池边人类栖居的历史,唤醒公众对滇池文化遗产的重视,共同保护滇池的乡愁、昆明的乡愁。
期待大家在11月来到海晏村,在古建筑中、山林间、码头旁,展开一场艺术盛宴。
79